云南白药剥离地产是福
时间:2013-03-26 08:45
浏览量:2539 次
字体大中小
绝大多数“外行”企业进入房地产领域,都只不过是中短期赚快钱的理财投资行为,接下来,必将有越来越多类似云南白药的“外行”企业选择退出房地产。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自己专注实业,“一说到房地产我就头疼”。无独有偶,云南白药最近发布公告称,拟对外转让其下属全资子公司白药置业的全部股权,从而退出房地产开发领域。据不完全统计,曾有18家上市医药公司涉足房地产业务,目前已有超过10家宣告退出。
曾几何时,房地产一度成为不少非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第二主业或“利润增长点”。央企拿地王,民企转型忙,连海尔、美的、格力等家电大鳄也都踊跃加入其中。
从宏观上看,“房地产热”的根源在于经济结构转型乏力和流动性过剩,过去10年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明显“房地产化”。这一方面说明城镇化是最有生命力的“内需”,另一方面也充分暴露出其他行业纷纷遭遇供过于求或转型提升的瓶颈。各路资本纷至沓来,各地政府垄断土地供应,在此大背景下,房价泡沫的财富效应愈演愈烈。
从微观上看,企业多元化进入房地产的关键驱动因素,在于闲置或潜在资源变现的冲动。闲置资金或者信贷额度、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优厚条件、供不应求的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开发门槛相对较低,面对这样唾手可得的机遇,有几家企业能够抵制住诱惑,更何况主业面临增长和提升乏力的现实。
这不禁令人想起苹果公司,据国外媒体报道,2011年苹果公司持有的现金总额一度达到762亿美元,甚至超过美国政府手头的现金加债券738亿美元。试问:中国有几家企业能够耐得住这样的寂寞?这样的企业要是在中国,在暴利诱惑下,在各地政府优惠政策的游说下,或许早就涌现出无数的“苹果小区”、“苹果产业园”、“苹果城市综合体”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绝大多数进入房地产领域的“外行”企业不过是中短期赚快钱的理财投资行为,因此就不难理解目前乃至接下来的几年里,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选择退出。
首先,中国住宅地产单边快速上扬之势已接近尾声,以资源圈占为主导的粗放式增长及坐地生财时代基本结束,以品质品牌和规模实力为主导的专业化、规模化时代已经来临;以土地红利为主导的时代即将结束,以高周转、精细化成本控制和品牌品质溢价为特点的时代已经来临。
那种认为依靠政府关系和资金优势拿地即挣钱的想法已变得不太现实,那种认为房地产不过是整合外部资源缺乏“技术含量”的想法也被证明很天真。以云南白药为例,白药置业从成立以来业绩一直不佳,2007年到2011年,云南白药经营5年的房地产不仅没有赚到钱,净利润累计反而还出现44万元的亏损。
其次,调控是常态。房价“政策顶”法器高悬:决策者清醒意识到任由房价过高而不加控制,实体经济转型就会乏力,主流消费群体消费能力就会削弱。投资和消费两个层面都受影响的结果不只是阻碍城镇化进程,甚至可能危及金融体系安全,危害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每一个关心中国发展的人都必须明白,中国绝不可能绕过发展实体经济去实现国家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在调控背景下,“外行”不仅难以轻易赚钱,而且陷入资金泥沼乃至拖累主业的风险极大。
再其次,新型城镇化不是救命稻草。许多准备“豪赌”新型城镇化的开发商开始冷静地意识到,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而非地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绝不等同于新一轮的造城运动,绝不等同于乡镇的房地产开发。连业内长期耕耘的专业企业都尚未找到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对于那些盲目冲进城里来的新手而言就更为困惑了。
最后,迎合资本市场。近期,国内资本市场“谈房色变”,无论是银行贷款、信托资金还是A股募资,要想低成本获取资金,企业需要撇清和房地产开发业务的关联。
我很赞赏李书福的坚守,很庆幸“云南白药”们纷纷开始剥离地产、回归本业,这才是经济转型真正的序曲,这才是强国梦的开始。因为回顾历史,没有哪一个国家依靠房地产实现强国梦,倒是有诸如日本等因为房地产泡沫“失去”10年乃至20年发展机遇的前车之鉴。从这个意义上讲,云南白药回归本业是福。
摘自《中国建设报》 2013-03-20 薛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