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保障房建设提速城镇化进程——陕西省保障房建设之杨凌示范区
时间:2013-07-03 03:41
浏览量:2525 次
字体大中小
提到杨凌示范区,10个人有9个首先联想到的是农业、农村、农民。作为陕西惟一的国家级高新农业示范区,该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近1/2。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必然趋势,解决近10万农民进城居住的问题成了摆在杨凌示范区建设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此,杨凌示范区提出了建设“一个中心城区、一个中心镇、一批新型社区”的思路,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科学结合,使杨凌城乡格局由“1城1区1镇4乡、87个行政村”优化为“1城3镇1批新型社区”,为城镇化建设和农民进城落户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农民进城落户相结合,让进城“农民”分享保障房成果
“现在杨陵区的农民已全部转为城镇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医疗、住房、教育等公共资源。”杨陵区副区长曹亚歧介绍说。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居住问题,从2008年起,杨凌示范区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统一规划、逐步实施”的总体要求,建设了失地农民安置小区,率先保障失地农民进城安家落户。
在安置过程中,该区创造性地实行户籍制度、管理体制、经济组织形式和土地性质同步转变的方式,实现了失地农民一次性彻底城镇化转移。即实施搬迁改造的失地农民,其户籍依照规定程序转为城镇居民户口,整村集中安置的,撤销村民委员会,设立社区居民委员会。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清产核资,根据清产核资结果,自行制订资产处置方案和组建新经济组织方案,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在合理赔付安置后,农民宅基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我们安置的特色就是整村搬迁,然后原来的村委会直接变成了居委会,小区里的人相互都熟识,便于管理。”杨凌示范区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主任罗银军介绍说。
在保护失地农民现有财产权益的基础上,示范区坚持“两分离、一结合”的原则,实现了安置利益的合理再分配。即拆迁与安置分离、补偿与购买分离;生活安置与生产安置相结合。按照赔付政策先行的办法,对被安置人的现有住房和宅基地进行评估、测量,确定拆迁面积和赔付金额。按每人40平方米在集中安置区对被安置人按优惠价提供住房。在安置过程中,把安置群众当前生活住宅用房与长远生计生产用房安置相结合,在册农业人口按每人5平方米商业用房,由政府在商业规划区统一建设商业用房,统一招租、统一经营管理、按户分红,对安置人进行生产安置。
截至目前,杨凌示范区已建成的温馨家园小区,投资2.6亿元,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安置3个村、1300户、3600人。目前,在建5个集中安置小区,总投资约22亿元,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安置15个村、5851户、19893名失地农民。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失地农民集中安置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失地农民安置进程,由于集中安置,节约了大量的建设用地,改善了城市形象。
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与重点示范镇建设相结合,让新生代农民就近在中心镇安家落户
如今,在五泉镇很多人骑上摩托车,坐上农用车,白天进大棚、进果园,到畜牧场,晚上下班后回到镇上自己的房子里面,可以洗热水澡,这是杨凌新生代农民的新生活。
“以前我们镇上最繁华的就是省道经过的这条街,现在和过去比,路灯亮堂堂的,路面平平的,下雨也不用穿筒子鞋了。大伙儿的收入也增加了,不但有和西安人一样的宽敞大房子,还有好公园、好健身场、好空气。”五泉镇居民们抑制不住心底的高兴。
欢声笑语透出的是满满的精气神儿,群众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变化。而这变化最大的还是住房,五泉镇建设了1100套廉租住房和1156套限价商品房,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分不同收入阶层,按照不同政策“上楼”。“面对楼上生活,农民既有想过城里人一样生活的憧憬,也有对生活方式改变的担忧。为了让农民进城居住有个过渡期,我们实行前10年免收物业服务费的政策。”五泉镇党委书记马江涛说。
走进五泉镇,迎面看到的是成片设施完善的保障房小区,接着往里走,四通八达的路网、体育场、中小学校、幼儿园全面投入使用,镇中心广场、公园初具雏形,新农民、新景象随处可见……如今的五泉镇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此外,结合《杨凌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示范区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新型社区建设相结合,建设揉谷、大寨新型社区,完善文化广场、学校、医院、供热中心等配套设施,将解决6个村、2563户、8700人的住房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杨凌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杨凌实际的发展之路,形成了将失地农民安置、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城市建设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结合的建设体系。自2008年以来,该区累计开发建设保障性住房3.94万套,建筑面积32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5亿元。截至目前,累计建成2.58万套,入住1.56万套。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对城镇化建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推动了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改善了杨凌示范区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形象,加快了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摘自《中国建设报》 2013-07-01 王珺 安瑞